运达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1-20 04:21:58 |   作者: 华体会综合体育登录
商品详情

  2022年受地理政治学局势升级和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急剧放缓,导致金融状况恶化、信心下降以及普遍的能源短缺、全球供应链中断等风险加剧,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预期大幅下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外需下行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各方面加大稳增力度,经济总量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2023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止2022年12月底,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3亿千瓦,同比增长28.1%。2022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2.0%。2022年中国风电行业面临着机制和政策不断调整、电力市场改革深化、原材料普遍上涨、关键零部件产能不足、整机价格持续下行和国际形势复杂等多重挑战,但在“30-60”战略指引下,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持续助力、行业重大举措推陈出新,行业上下游企业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努力寻求市场业务新的突破口,使得我国风电市场依然成绩斐然,也为“十四五”及“十五五”中国风电行业高增长、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各省市“十四五”相关规划陆续发布,截至2022年12月底,共计23个省(市)公布能源相关规划,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2.32亿千瓦,据统计数据,全国31个省市“十四五”期间共规划风电新增装机约3.1亿千瓦,叠加光伏新增装机约5.6亿千瓦,全国“十四五”期间规划风、光装机合计约8.7亿千瓦。中国将提前实现2030年风、光装机超过12亿千瓦的总体目标。2022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近期抓紧启动第二批项目,统筹安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草用水,按程序核准和开工建设基地项目、煤电项目和特高压输电通道。2022年,国家多部委针对新能源行业发展做出工作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市场运作、消纳及补贴等相关的政策指引行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风电、光伏及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推动风电行业实现稳定有序发展。2022年10月16日,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ECO碳汇能力。热情参加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全球治理。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30%左右,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方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快速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地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2022年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2022年新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延续平价上网政策的函》,对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延续平价上网政策,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以充足表现新能源的绿色电力价值。鼓励各个地区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支持风电、光伏发电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22年5月30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应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快速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持续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完善新能源项目投资核准(备案)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新能源001258)项目集中审批绿色通道,制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企业承诺项目清单。国家层面首次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可作为整体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2022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锚定碳达峰、碳中和与2035年远大目标,按照2025年非化能源消费占比20%左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年发电量达3.3万亿千瓦时左右任务要求,大力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开发利用,积极扩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非电利用规模。统筹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推动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提出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分散式风电就近开发,创新风电投资建设模式和土地利用机制,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以县域为单位大力推动乡村风电建设,推动100个左右的县、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乡村风电开发。2022年3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补贴自查工作的通知》。自查范围为截至到2021年12月31日已并网,有补贴需求的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项目。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071.34亿元,较上年增加4000多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用以推动解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补贴资金缺口。2022年6月2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下达2022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下达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11个省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价附加补助,总计新能源补贴资金27.55亿元,其中风电14.71亿元。2022年11月1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2023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三者总计补助47.1亿元,其中风力发电补助20.4582亿元。2022年1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2022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各省2022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以及2023年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预期目标。要求充分的发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在促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引导跨省跨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交易和全国范围优化配置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作用。严格落实西电东送和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量占比要求,2022年的占比原则上不低于2021年实际执行情况。2022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建议》的通知,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在具备资源条件的中西部脱贫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为脱贫县打造支柱产业。2022年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快速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同时,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2022年3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2022年主要目标是,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开发及电力供需发展形势,积极地推进规划已明确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前期工作。优化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地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因地制宜组织并且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2022年11月16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准确界定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费量范围,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有助于改善风电的消纳情况,现阶段最重要的包含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五类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明确将绿证作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使风电的绿色价值得到彰显。2022年8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的通知》强调要重点发展8MW以上陆上风电机组及13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研发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装备。突破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新型固定支撑结构、主轴承及变流器关键功率模块等。加大基础仿真软件攻关和滑动轴承应用,研究开发风电叶片退役技术路线。加强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勘察设计及安装。推动12-15MW级超大型海上风电装备应用,推进深远海区域漂浮式风电装备基础一体化设计、建造施工与应用。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鼓励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完善微电网、存量小电网、增量配电网与大电网间的交易结算、运行调度等机制,增强就近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2022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于《关于快速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具备条件的现货试点地区不间断运行,尽快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加快推进用户侧全面参与现货市场交易,加快推进各类型具备条件的电源参与现货市场,统筹电力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统筹电力辅助服务交易与现货交易,做好省间市场与省内现货市场的有效衔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2022年7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逐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持续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022年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重磅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完善绿电价格形成机制。鼓励电力用户与新能源企业签订年度及以上的绿电交易合同,为新能源企业锁定较长周期并且稳定的价格水平。绿色电力交易价格根据绿电供需形成,应在对标当地燃煤市场化均价基础上,进一步体现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在成交价格中分别明确绿色电力的电能量价格和绿色环境价值。落实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交易结算等环节的优先定位,加强绿电交易与绿证交易衔接。2022年,党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这一年,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改革进程中,国家能源局锚定“双碳”目标,持续推动能源安全供应及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落地,各省市相继出台“十四五”规划,使得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呈现良好的发展形态趋势,风电行业也不断突破,取得了诸多里程碑式的新成绩。2022年,我国全力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取得显著,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1.25亿千瓦,已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2022年,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中国电力新增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主体。其中风电新增装机3763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24.75%。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7.3%,较2021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装机3.65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4.2%。我国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全年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2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达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发电量6867.2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了12.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提升至8.19%。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信息,2022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规划总规模4.5亿千瓦,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部分已建成投产,第二批基地部分项目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项目清单。2022年12月28日,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超800亿元,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2022年,在国家战略规划及沿海各省份海风补贴/奖励政策加持下,我国海上风电行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新趋势,风机技术与实施工程技术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约3250万千瓦,仅占全国可开发资源量1%左右,因此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根据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十四五”期间海风规划,各省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48GW。随着机组大型化发展,海上风机成本迅速下降,海上风电平价进程超预期。综合当前发展条件以及“双碳”目标要求,到“十四五”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需达到1亿千瓦以上,预计2023年海风装机接近10GW。同时,海上风电正在向深远海战略推进,离岸距离和水深不断向外突破。随着高压海缆及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成熟,远海风电将成为中国巨大的海上风电可开发空间。依照国家能源局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603357)牵头开展的全国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全国将布局41个海上风电集群,预计深远海总容量达290GW。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及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带动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及机组大型化发展实现降本增效,海上风电将开启新的高增长周期。陆风及海风分别于2020年、2021年进入国家补贴退坡阶段,中国风电市场由政策驱动转变为由市场驱动,风电行业全方面进入“平价时代”。机组大型化将加快风电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推动风电投资所需成本持续下行。近年来,受益于政策引导,更大叶轮、更高塔架机型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推动风电的度电成本一下子就下降,其中2022年11月份的海上风机报价相比2020年下降了近50%。2022年陆风招标主力机型集中在6MW左右,面向大基地项目推出的陆上机型最大已至8.XMW,叶轮直径最长超200m;2022年对外宣布下线MW平台等大容量梯次序列。与此同时,机组大型化对风电产业链配套也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发力,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整机及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双碳”目标提出后,多种商业模式涌现,以风储、风电+制氢等模式为主的开发项目增多。进入“十四五”后,青海、新疆、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湖南等十余省将储能写入新能源竞价、平价项目配置方案,要求配置特殊的比例的储能。风电不再是单一发电体系,作为综合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电网要求一直在变化、支持政策持续涌现,风储市场迎来增长,储能有几率会成为众多新建风电项目的“标配”。随着海上风电等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新能源并网导致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增加,考虑到海上风电和制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产生的电能经过制氢储氢存储,实现对其不稳定的调峰功能,以风电+制氢的多元化能源组合模式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能源和生态问题。随着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风电设备出现显著的大型化、平价化趋势,利润持续走低,而体量庞大的老旧风电机组也亟待退役,大规模即将岀质保期的风电场使得风电后市场成为新的爆发增长点。根据《中国后市场发展报告2022》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风电后市场容量将突破650亿元,按照风电场设计寿命20年考虑,假定运行15年以上的部分风机有改造需求,运行20年未改造机组开始退役,初步测算2021-2030年我国有改造退役需求的风电机组累计容量将超过6000万千瓦,预计2025年底风电后市场或将突破650亿元。以技改升级、以大代小为代表的后市场服务一触即发,庞大的存量市场为运维市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需求基础,随全国累计装机容量的持续增加,市场空间愈加广阔。2022年风电整机公开对外招标规模同比大幅度增长,伴随风电整机技术迭代与大型化发展,5MW及以上机型成为招标市场的主流。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能报告2022》,若要实现21世纪末全球温升不超过1.5℃及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到2030年,风电年装机容量要达到目前的4倍;电网是实现转型基础设施的主要需求领域,到2030年,电网投资要达到当前水平的3倍。根据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预测,2023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8000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6000-7000万千瓦,海上风电800-1000万千瓦。2022年,国家明确将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国家能源局积极地推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导绿色电力消费。全年核发绿证2060万个,对应电量206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35%;交易数量达到969万个,对应电量96.9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5.8倍。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约5954万个,累计交易数量1031万个,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公司始终秉承为人类生产更多清洁绿电的使命,提供覆盖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围绕新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致力于成为一家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电站的投资运营业务,同时积极培育智慧服务业务,拓展储能、新能源项目EPC总承包、并网侧的产品和服务、新能源数字化产品、综合能源服务等多元化业务。单位现在有产品主要为陆上及海上风电机组、新能源电站发电、智慧服务、储能及新能源项目总承包服务(EPC),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及综合能源开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是整机总装、零部件专业化协作,即公司负责风电机组整机的研发、设计及总装,配套零部件采取专业化协作的方式,由供应商按企业来提供的技术标准做生产,公司做质量监控。近几年随着客户真正的需求的提高,公司的经营模式已逐步转变为提供风电机组产品及风电技术服务、产品改造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即公司从事风电场前期资源测评、风电场机组选型和经济性设计、风电机组的研制与生产以及风电场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升级等。公司新能源电站投资运营业务为风电机组研制与销售业务的自然延伸,包括了前期资源开发、新能源电站建设及运营等环节。公司积极布局该项业务,自建或与他人联营投资、开发、运营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待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持有运营以取得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发电收入,或通过择机对外转让以取得转让收益。智慧服务业务为公司长期发展的重点业务板块,经营事物的规模包括技术服务、智能化改造、备品备件销售、智慧服务平台等,可面向全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智慧服务解决方案,在风电整机置换、退役设备处置、备件物资供应、场站智慧运维、增值技术改造及综合能源技术等领域拥有专业的方案研发实力与高效的实施能力,产品针对性强、服务专业性高,可快速解决客户痛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双碳”目标对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平价时期风电后市场规模进入急剧增长的阶段,风电机组的提质增效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智慧服务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公司顺应行业发展需求培育推出储能业务板块,业务范围有储能电站投资、储能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运维等服务,可以从项目前期咨询、技术方案设计、项目申报、工程总包、储能系统设备供应、验收调试和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新能源项目EPC总承包可规范项目管理和严格管控工程质量,从而保障风电场建设投资收益。公司具备电力行业设计、电力工程施工、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及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可提供风电场项目整体设计、基础施工及设备吊装、集电线路施工、升压站土建与安装施工等服务。2022年,国家相继出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多项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为我国如期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新能源发展基础,坚定了风电行业发展信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也将牢牢把握“双碳”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培育新能源产业新业态,推动公司业务朝着更深层次、更多元化、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连续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企业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数字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公司以云算法中心+数字孪生仿真平台为双擎智慧新能源大脑,充分发挥电网技术优势,打通源、网、荷、储数据链,打造国际领先的源-网-荷-储全生态智能运营平台,推动新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机组发电效率的提高、机组成本的降低。近5年,更大叶轮、更高塔架机型的快速发展,推动风电的度电成本大幅下降40%以上,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成本已与煤电相当,部分区域已低于煤电。随着风电度电成本的降低,风电竞争力增强,风电发展模式由补贴驱动转向成本驱动,风电在电源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在大兆瓦风电机组相关的场级智能控制系统、多场景高塔应用技术、定子中压双馈技术、高可靠变桨系统等多个技术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适应行业发展。公司坚持秉承诚信、创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不断针对市场需求提供满足客户差异化诉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国际化思维、加快属地化布局步伐,深度参与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基于技术优势不断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异产品,确保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性能,得到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一致好评,另外基于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公司的客户结构不断多元化,行业认可度不断提升。随着风电全产业链的成熟和规模化应用、风机大型化的普及和技术进步持续推动着海上风电项目降本增效,海上风电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中国的陆上风电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供应链保障能力上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成本端的优势愈加明显,国际竞争力很强,在国际市场会有广阔的前景。公司坚持“两海战略”,在大兆瓦风机的技术、产能及度电成本上,已经完全具备拓宽海上和海外风电业务的实力基础,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在东南亚、中亚及西亚风电市场取得不俗成绩,并实现欧洲、南美等市场的突破。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企业,掌握风电机组核心控制策略、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方面、承担国家课题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获得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是国内风电领域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之一。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不断针对市场需求提供满足客户差异化诉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得益于产品优异的质量和较高的发电效率,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得到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一致好评。公司传承创新基因,以科技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打造核心技术优势。公司掌握风电机组产品的整机核心设计技术和控制源代码,在超大叶轮轻量化风电机组、电网友好主动支撑型风电机组、高塔架低风速风电机组等产品开发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立足于当前风电市场发展动向,针对不同细分区域市场及特定大基地项目,构建具有运达特色的产品体系,产品开发模式逐渐向系列化、平台化方向转变,能迅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提升了公司产品市场覆盖率。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进行全球化研发系统的布局,在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创新研究院、欧洲风电研究院,公司核心技术优势逐步显现,在智能风电机组总体设计、风电系统控制、风电并网、风电智能化及风电检测与试验方面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凭借数十年深耕国内风电市场的丰富经验,洞察、前瞻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市场变化态势与需求,精准地部署了新产品开发计划,保持了三北大基地、低风速地区、复杂电网环境、分散式接入等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竞争力。基于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技术服务团队可有效地解决业主在项目前期、项目执行期及风电机组出质保后面临的不同形式的问题,为业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公司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数字赋能和数字化转型技术研发,积累丰富智能风电机组、智慧风电场技术研发经验,公司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所、三峡能源600905)共同出资成立电科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部署新能源智慧运营系统、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新能源电站全场景监测系统等产品开发,为客户提供基于定制化新能源物联网智慧运营解决方案。2022年公司深入贯彻习“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全体员工奋力攻坚全年目标任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6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12%,主要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单连续两年超过10GW,公司中标首个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进大基地项目资源布局,斩获风光储资源开发指标超400万千瓦,新增开工建设项目超过60万千瓦;凭借广东饶平风电项目的成功改造,荣获2022年度“老旧风场以大代小”优秀试点奖;完成2.5/3.0MWh步入式储能系统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已实现批量交付;首次进入新能源EPC业务领域,全年新增外部订单合同超50亿元。公司与中国电科院、三峡新能源成立电科新能,积极开拓新能源数字化业务及并网侧产品和服务业务。2022年,公司实现风电机组销售收入163.1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3.76%。实现对外销售容量7,118.74MW,同比上升30.26%。公司依托技术研发和品牌服务优势,深刻洞察市场变化,把握主业市场:一是公司新增订单取得不俗成绩,报告期公司新增订单12.28GW,连续两年超过10GW,公司在手订单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订单中,5.XMW及以上大容量机组订单占比超九成,大容量机组获得市场高度认可;二是“两海”战略实现历史性突破,2022年海外市场新增26万千瓦风电整机设备订单,继续深化了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区域的布局,并实现欧洲、南美等市场的突破。中标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国电浙江宁波象山一号(二期)50万千瓦海风项目,持续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及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三是持续提升客户粘合度并在国企客户拓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公司在大唐集团、国投电力600886)、粤电、中石油、中石化等客户的公开招标中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四是深化与政府、非传统电力能源投资商等的合作,与温州市政府、招商局太平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巨石600176)等展开新能源领域多方位合作。公司报告期内新增订单12,282.4MW;累计在手订单16,940.74MW,包括已签合同尚未执行的项目和中标尚未签订合同的项目,其中2-3MW(不含)风电机组408.5MW、3-4MW风电机组2,276.4MW、4-5MW风电机组2,041.3MW、5-6MW风电机组6,981.24MW、6-8MW风电机组4,739.3MW、9MW风电机组504MW。2022年,公司结合国家新能源开发政策,推进大基地项目资源布局,加强与各地政府、业主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湖南、云南等区域获取风光储资源开发指标超400万千瓦,同比增加约150%,新增已核准/备案的风电光伏项目权益容量116.21万千瓦、储能项目10万千瓦时,为后续业务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新能源电站投资建设方面,公司合理规划建设进程,公司山东禹城苇河二期50MW风电项目、酒泉马鬃山150MW风电项目、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70MW风光同场等项目建设进度有序推进。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在建新能源电站项目63.4万千瓦。公司将聚焦多方诉求、展开多重合作模式、发挥公司产业区位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加快新能源电站业务板块发展。在智慧服务板块,2022年公司新签销售合同金额超5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71%。公司全年大力发展电商业务、技术改造、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等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及特殊技术门槛的高附加值业务,并在备件快速供应、智慧运维服务、风电机组性能优化等业务板块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凭借广东饶平风电项目的成功改造,荣获2022年度“老旧风场以大代小”优秀试点奖。多项国内外机组三电系统国产化改造顺利实施,解决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运达三电系统技改产品线年度“最佳服务产品奖”。同时智慧服务电商平台已上线平稳运行一年多,与数家央企客户达成电商物资类业务深度合作,搭建起了数据标准化、技术服务数字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新一代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慧能源增效综合解决方案,进一步促进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EPC业务方面,2022年,公司首次进入新能源EPC业务领域,实现4.22亿元营业收入。全年新增订单合同超50亿元。在储能业务方面,公司坚持科技创新,推出大型新能源电站储能系统,完成了95MWh配套储能产品设计交付,显著提高风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提升电网调峰、调频能力,全面助力建设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在新能源数字化业务及并网侧业务方面,公司与中国电科院、三峡新能源成立了电科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未来将凭借公司与合作方在风机、电网及新能源电站的理解及技术储备,积极开拓新能源数字化业务及并网侧产品和服务业务。公司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研发部门全面梳理现有产品谱系并优化产品布局思路,遵循更大、更高、更快、更低成本的目标原则,在持续做好“平台系列化,项目定制化”开发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打造“精品机型”。2022年,共完成11个陆上整机产品开发,基于5.XMW、6.XMW、7.XMW等平台开发的新产品加快推进。其中自主研发的5.XMW级别智能风电机组被认定为2021年度“浙江省首台(套)产品”;主持承担的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6MW级系列智能风电机组开发”通过验收,是国内首个将6.XMW级别陆上风电机组产品实现批量化交付的企业,标志着国内陆上最大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同时也是公司首次使用单桨叶分体吊装的大型机组;推出新一代陆上10.5kV中压双馈系列产品,并申请了全部专利,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解决了行业电气系统设计难题,在大容量机组的“电压等级成熟、电气系统可靠、工程项目施工友好”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继1140V电气系统成功开发后再次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同时,技术团队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各项技术研究,自主研发的叶片除冰系统(De-IcingSystem)攻克了风力发电机组覆冰难题,提升了冬季运行的稳定性,为客户提供以机组覆冰安全保护模式和叶片除冰系统为代表的综合解决方案,这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对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提升公司市场口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司在保持陆上风电技术优势的同时,持续提升海上风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海上9MW平台按进度要求完成整机研发,机组通过一系列抗台控制、暴风穿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智能策略,可有效提升15%的发电性能,从而实现更低的项目工程造价和度电成本,该平台容量覆盖8~11MW级别,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形成系列化机型。目前,首款WD225-9000-OS抗台型海上机组已获得公司首个500MW海上批量订单,实现海上项目的突破。同时公司也积极开展15MW系列海上机组的研发。储能新产品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构建储能系统的现场勘察和方案配置、集成设计等技术能力,完成了共计95MWh配套储能项目的详细设计,目前已完成产品交付;为满足海上风电项目电网调频调峰辅助服务功能及抗台后备电源功能的需求,开发了适应海上风电项目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在风电机组关键部件自研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智慧风电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关键部件自研方面:自主研发的110米海上叶片YD110成功下线,并在试验基地一次性顺利通过全尺寸静力测试,再次展现出运达股份可靠的技术研发能力,为海上风电研发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自主研发的YD97B叶片成功下线,是国内首支成功下线的陆上最长玻纤风电叶片;通过新型铸件材料的批量应用,实现了风电整机轻量化设计;突破了机械核心部件、电气核心部件、系统架构、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基于标准模块的平台化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大数据的智慧风电技术方面:完成自研风电场风资源评估设计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实现业务应用并获得用户认可,填补行业技术空白,解决了风资源软件国产化卡脖子问题;通过风电场发电量监测预警评估模块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实现对外部因素的客观评估、风电场机组实际运行情况等对风电场产能的影响,通过提前预警风电场的潜在产能空间,并提前介入,实现风电场发电量的精细化、定制化管理;牵手阿里巴巴达摩院XG实验室,针对部分有线网络无法部署,移动信号不稳定的特殊风电场,合作推出风电云上多链路回传解决方案。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智慧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同时,2022年公司主持编制的2项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公司专家作为中国唯一召集人参加IEC/TC88全体会议;公司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课题。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市场报告:2022-2023年展望》,预计2022-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45%,平均每年投产超过140GW,扩展趋势将助推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实现。“碳中和”目标将会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推手,中国可再生能源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相较于其它种类的可再生能源,风电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绿色可持续、高水平发展。运达股份也将牢牢把握“双碳”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培育新能源产业新业态,为谋求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公司总体工作思路是:围绕打造“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的目标,始终保持唯实奋进的工作作风,纵深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高公司创新力、竞争力和硬实力,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战略支撑。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2年4月,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能报告2022》,若想实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1.5℃以内及2050年净零排放,预计未来五年(2022-2026)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新增557GW,复合年增长率为6.6%,每年新增的平均装机容量将超过110GW。2023年2月,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的《中国2023年值得关注的趋势》,预测中国2023年净零排放来源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38%,预计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1GW,到2030年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730GW。在地缘紧张及能源危机局势下,各国相继加大新能源转型步伐,全球风电产业规划规模持续超预期,2023年全球风电装机有望加速。随着风电行业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发展、度电成本不断降低推动平价上网,风电行业相继产生多种新兴业态模式,不少整机厂商纷纷布局风电建设领域,逐步由单纯风机销售转向风机销售与风资源储备、新能源EPC总承包业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风电行业已逐步开始积极从风机产品提供向风电服务提供转型。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相继加码,风电技术的持续升级与进步,风电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三北风电大基地项目、中东南部分散式风电及深远海海上风电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方向。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的预测,“十四五”期间,“三北”市场新增风电装机1-1.25亿千瓦,年均新增2000-2500万千瓦,中东南部市场新增风电装机0.75-1亿千瓦,年均新增1500-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0.4-0.8亿千瓦,年均新增800-1600万千瓦。在行业发展政策持续助力下,陆上风电已实现全面平价,使得风电场项目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风光大基地+分散式项目将驱动陆上风电装机规模稳步增长,叠加各地方相继出台补贴政策及规划大力支持海上风电发展,将进一步促使运营商加大对海陆风电项目的投资力度,风电行业将进入新一轮高增长周期。风电产业进入平价时代,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风电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具备大兆瓦、高可靠性、高经济效益的风电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整机厂商在未来将更具市场竞争力。此外,大容量、长叶片、高塔筒、深远海是风电技术进步的主要特征和手段,也是实现三北、中东南部等地区大基地项目平价上网的重要发展方向,当技术进步促使性能更强大的新机型出现时,以风电为基础,新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市场需求也不断涌现。当前风电行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模式,风机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风场的“无人化”模式逐步推进。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科技与传统风机制造融合,智能风机、智慧能源、综合能源等成为平价时代能源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增强电源侧多能互补协调优化运行能力,科学地将风电、光伏等能源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实现多场景智能优化决策,打造新型风电数字生态,推动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场站。公司坚持“献人类清洁绿电,还自然碧水蓝天”的使命,致力于“成为一家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十四五”期间,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坚持“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两海”发展战略不动摇,扎实推进深化国企改革,全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新能源服务企业,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国企力量。1、继续保持陆上风电优势地位。基于公司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同时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持续提升公司市场份额。2、打造海上风电核心竞争力。全力进军海上风电市场,深耕浙江并积极布局沿海省份市场,力争海上风电排名行业领先,形成运达海风品牌优势及核心竞争力。3、加速全球战略布局。基于已开发的东亚和西亚市场,以点带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占据一定规模的海外市场,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4、建立“滚动开发”运营模式。注重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着眼于风光储的结合,积极投资新能源发电项目,打造新能源电站“滚动开发”运营模式,优化公司持有电站资产的质地,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支撑。5、完善智慧能源服务业务生态。坚持统筹推进智慧服务、新能源工程服务两大服务市场发展格局,充分的发挥公司深耕风电领域五十余年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挖掘智慧能源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和利润增长点。6、为客户提供基于定制化新能源物联网智慧解决方案,通过数字赋能,助力构建可观、可测、可控的新型电力系统。7、持续提升新能源综合解决能力。持续提高在新能源电站(储能、制氢、光伏等)方面的综合解决能力,着力打造全场景储能系统产品解决方案。2023年公司总体的工作思路是:围绕打造“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的目标,始终保持唯实奋进的工作作风,纵深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高公司创新力、竞争力和硬实力。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稳抓机遇开拓市场。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链主”功能,加大力度开拓区域市场;持续优化客户结构,实现战略客户新突破;紧抓传统行业零碳转型机遇,巩固并扩大公司核心客户资源。2、两海发展寻求新机遇。在沿海省市合理布局建设海风基地,持续攻关优势客户,实现海上风电更大发展;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完善公司的全球业务规划和全球产业布局,建立国际销售网络,不断的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3、持续加大新能源电站开发力度。通过技术服务、与高耗能企业合作等多种模式提升新能源资源及电站投资运营规模,并保证投运项目的执行进程及运营质量。注重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着眼于风光储的结合,积极投资新能源发电项目,逐步打造新能源电站“滚动开发”运营模式,优化公司持有电站资产的质地,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支撑。4、持续推进智慧服务,强化自有技术与产品科研转化落地,促进自身技术实力、品牌优势与客户黏性深度融合;挖掘优势客户的合作潜力并扩大合作范围;完善智慧服务平台各项功能,重点推广“数字化业务”的落地与交易。5、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打造增长引擎。全面提升EPC业务综合能力,通过与公司业务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益;围绕电源侧、电网侧、共享储能及用户侧多种应用场景,持续优化运达股份储能板块商业模式;凭借公司和合作方优势,积极开拓新能源数字化业务及并网侧产品和服务业务。风电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行业政策的影响。国家政策、行业政策直接影响风电开发商的投资需求态势,进而影响风电整机行业的供需状况。若未来风电行业政策发生不利的变化,政策的波动直接影响风电开发商的投资热情,进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售。公司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体系等优势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近几年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由于近几年市场份额向行业内前几名集中,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则在未来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中,公司会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另外,随着风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整机企业竞争加剧,造成机组产品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对公司营收、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公司产品的相关零部件采取专业化协作的方式,由供应商按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期间公司进行质量监控。生产零部件专业化协作的模式使得公司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必须依赖供应商的配套供应能力,若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将导致公司无法按期生产和交货;同时若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大幅提价,将降低公司产品的毛利率,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另外,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性大,若未来延续上涨趋势,将对风电机组制造商采购成本造成较大的压力。风电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近年来风电机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且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也趋于专业化和定制化,公司必须全面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迅速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如果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方向偏离市场需求,或者产品开发速度减缓,将可能存在产品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形成技术优势的风险。针对上述可能面临的风险,公司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快速实现用户需求;二是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体系、提升产品质量;三是不断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多元化业务服务、增强公司综合业务能力;四是引进拔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体系及长期激励政策,持续提升公司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上一篇:三一重能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下一篇:全球十大发电机组品牌只有一个在中国。